她长得漂亮,演技好,出道30年零绯闻,嫁小丈夫不生孩子也幸福
2025-04-23 02:46:20
江西靖安发现神秘大墓,出土22具少女尸骸,墓主人到底是何身份?
众所周知,古人相信“事死如事生”,在古代人们崇信死后,在阴间仍会过着在阳间时的生活。因此,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古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档次,有地位的达官贵族,死后陪葬品大都十分丰富。在古代的丧葬制度中,殉葬制度是强迫或鼓励人殉葬的制度,而活人殉葬是一种残忍野蛮的行为,它以某种手段将活人非正常死亡后随葬墓中。殉葬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奴隶制社会,商朝经常有殉葬,秦汉后逐渐式微,往往以陶俑、木俑替代。到辽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此后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结束了殉葬制度。但到清朝时期,活人殉葬仍存在,虽然康熙下令废止,但直到清末也并未实际根除,而是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在法律上严禁殉葬。
2006年底,江西省考古队在靖安县李家村进行考古勘探时,意外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墓。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第二年初,江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靖安县博物馆,对李家坳大墓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经过考古队员的勘测,确定该墓为一座有封土的长方形竖穴土墩墓,封土高达12米,直径30到35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经过考古人员测量,这座大墓墓穴南北长约14.5米,东西宽约11.7米,墓深约4米,墓穴面积约160平方米。根据墓葬的形制和规模,考古专家判断这是一座诸侯王墓,而墓底铺垫的青膏泥,则说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典型墓葬。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靖安属吴;战国周元王3年,越国灭吴,靖安属越;周显王35年,楚并越,靖安属楚。
经过考古发掘,在墓底清理出土47具木棺,其中有28具保存较完好,木棺多数为东西向,少量为南北向,且排列密集。出土的木棺大多都用席子包裹,在竹席上面用竹绳捆绑,经鉴定木棺未发现使用锯子的痕迹,木棺的材质均为杉木。当考古人员打开棺木后,发现22具人类遗骸,经鉴定它们均为年轻的妙龄少女。死者多数头东脚西,仰身直肢,少数为侧身屈肢,下葬时使用纺织品匹料或竹席包裹尸身,有的甚至未穿衣物。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木棺都是同时下葬,然后用青膏泥覆盖木棺及墓坑,再后用黄土覆盖整个墓底,夯实后用火烤,最终形成了密闭的环境。除47号木棺为单棺单椁外,其他46个只有木棺没有木椁,木棺均为上下半圆形结构,是将圆形整木对半剖开后,用斧子或锛类的工具挖成棺身与棺盖。
根据考古发掘推测,47号墓等级最高,极有可能是墓主,剩余46个木棺均为殉葬。考古队员在清理尸骸时,在多具遗骸中发现一种绿色结晶体,经过化验得知是磷酸铁盐类的物质。磷酸亚铁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溶于水后呈绿色,浓度过高的磷酸亚铁对人体会造成死亡。因此,专家猜测墓主死后,其后人将磷酸亚铁的毒物投喂到少女们的食物中,最终她们因中毒而死,死后被殉葬。据统计,墓中共计出土文物650余件,包括青铜器30件、金器1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竹木器144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多件。其中11号墓出土的一件方孔纱,是迄今中国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织物。26号墓中出土的织锦是用朱砂染线织造花纹,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件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纺织织造历史。
根据墓中出土年代特征明显的青瓷器、越式铜鼎,经过与江西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同类器物对比,专家推测该墓年代应该是春秋中晚期,距今大约2500年。经过考古发掘证实,47具木棺为一次性下葬,根据木棺结构与出土随葬品,可以确定47号木棺主人可能是此地重要的人物。考古队员未发掘出土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有专家猜测墓主是当地织造厂的主人,也有专家猜测墓主很可能是一位贵族甚至是诸侯王级别。李洲坳东周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墓,其奇特的葬制和葬俗,均为国内首见。
2025-04-23 02:46:20
2025-04-23 02:44:05
2025-04-23 02:41:50
2025-04-23 02:39:35
2025-04-23 02:37:21
2025-04-22 20:09:23
2025-04-22 20:07:09
2025-04-22 20:04:53
2025-04-22 20:02:39
2025-04-22 20:00:23
2025-04-22 19:58:09
2025-04-22 19:55:53
2025-04-22 19:53:39
2025-04-22 19:51:23
2025-04-22 19:49:10
2025-04-22 14:30:30
2025-04-22 14:28:17
2025-04-22 14:26:00
2025-04-22 14:23:45
2025-04-22 14: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