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级将领结局(二十五)“天子门生”黄埔李玉堂
2025-07-16 13:30:14
杨广:千古一帝还是亡国昏君?
北周天和四年(569 年),杨广出生于长安,他的父亲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母亲是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杨坚还只是北周的臣子,杨家虽为世家大族,但也面临着诸多政治风险。杨广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隋书》记载他 “美姿仪,少聪慧”,这样的评价在古代帝王传记中并不多见,足见其出众之处。在杨坚还是北周臣子时,杨广便荫父功被封为雁门郡公,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序幕。
公元 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年仅 13 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并出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总管。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身份的肯定,更是对他能力的初步考验。在并州期间,杨广开始接触政治与军事事务,努力学习治国理政之道,为他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开皇六年(586 年),杨广转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征拜雍州牧、内史令。这些职位的变动,让他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家的核心事务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而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那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隋灭陈之战。
开皇八年(588 年),隋朝集结 51.8 万大军,向南方的陈朝发起进攻,目标是结束自东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20 岁的杨广被任命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全军。尽管在实际指挥中,左仆射高颎可能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但杨广作为名义上的统帅,其领导地位和象征意义不可忽视。他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沉稳与果敢,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
次年,隋军攻破陈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俘获陈后主陈叔宝。杨广进入建康后,立即下令惩治陈朝的奸佞之臣,查封府库,对百姓 “秋毫无犯”,对陈朝库府资财 “一无所取”。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更赢得了江南士族的赞誉,一时间 “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杨广声名远扬,也为他在隋朝的政治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平陈之后,江南地区因隋朝政策的偏差,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开皇十年(590 年),杨广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在这场平叛战争中,杨广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他深知,单纯的武力镇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他指挥军队迅速平定叛乱,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积极安抚当地百姓,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赢得了江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在镇守江南期间,他还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成功地稳定了江南地区的局势,为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杨广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声望日益提升,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在那个 “立嫡以长” 的时代,太子之位本属于他的兄长杨勇。然而,杨勇生性率直,喜好奢华,对父母倡导的节俭之风置若罔闻,这让崇尚节俭的杨坚和独孤皇后十分不满。据《隋书》记载,杨勇曾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这一行为被杨坚知晓后,遭到了严厉的训斥 ,杨坚告诫他:“自古以来,帝王奢侈无度,鲜有能长久者。你身为太子,应以身作则,崇尚节俭。”
相比之下,杨广则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伪装能力。他深知父母的喜好,于是在生活中刻意伪装成一个简朴、专情的人。他的王府中,陈设简单朴素,姬妾们也都穿着粗布衣衫,丝毫不见奢华之气。每次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前来探望,他都会提前将美貌的姬妾藏起来,只留下几个年老丑陋的仆人在身边侍奉,还故意让乐器上布满灰尘,以示自己对声色犬马毫无兴趣。
杨广不仅在生活上伪装自己,还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得极为谦恭。他对待朝臣彬彬有礼,广结善缘,赢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誉。而他与王妃萧氏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夫妻二人出双入对,恩恩爱爱,这与杨勇的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独孤皇后对他的行为十分满意,时常在杨坚面前夸赞杨广的贤德。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杨广开始积极拉拢朝中大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其中,越国公杨素的支持尤为关键。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在朝中权势滔天,他与杨勇素有嫌隙,因此欣然加入了杨广的阵营。在杨素的帮助下,杨广开始在朝中散布杨勇的谣言,诬陷他意图谋反。
与此同时,杨勇的一些行为也让他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信任。有一次,冬至节时,百官纷纷前往东宫朝贺杨勇,场面十分隆重。这一行为引起了隋文帝的警觉,他认为太子此举有僭越之嫌,对杨勇的不满愈发加深。再加上独孤皇后在一旁不断地吹风,隋文帝对杨勇的信任逐渐动摇。
开皇二十年(600 年),在杨广和杨素等人的精心策划下,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废黜杨勇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庶人。同年十一月,杨广为被立为太子,成为了隋朝皇位的继承人。这场夺嫡之争,以杨广的胜利而告终,他也因此站在了隋朝政治舞台的最顶端,即将开启属于他的时代。
仁寿四年(604 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顺利登基,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隋炀帝 。从他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他绝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而是有着远大抱负和宏伟蓝图的改革者。
杨广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营建东都洛阳。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天下的中心,东可控扼山东和河北,南可压制江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 为了建造这座宏伟的都城,杨广每月征调民夫达二百万人,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洛阳城便拔地而起。洛阳城的建成,不仅加强了隋朝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还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促进了南北交流与融合。
除了营建东都,杨广还下令修建大运河。这项工程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壮举,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从大业元年(605 年)开始,杨广征发大量民夫,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大运河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使得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北方,北方的政治、文化影响力也得以深入南方。它就像一条纽带,将隋朝的南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后世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唐人皮日休所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但不可否认的是,修建大运河的过程中,大量的民夫被征调,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劳役和苦难,许多人甚至因此丧生,这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在政治制度方面,杨广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并非杨广首创,其雏形可追溯到隋文帝时期,但杨广对其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完善。他增设进士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史载,大业三年(607 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 科举制的推行,使得有才学之人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治理,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科举制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广的军事野心在他登基后愈发凸显,他渴望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扩大隋朝的版图,提升隋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他的统治下,隋朝的军队四处征战,其中,亲征吐谷浑和三征高句丽最为著名。
大业五年(609 年),杨广亲率大军征讨吐谷浑。吐谷浑是一个位于西北的游牧政权,长期以来对隋朝的西北边境构成威胁。为了确保西部边疆的稳定,打通丝绸之路,杨广决定对吐谷浑采取军事行动 。他精心策划,先派裴世矩联络铁勒诸部,采用 “以夷制夷” 的策略,让铁勒攻击吐谷浑,使其大败。随后,他亲自率军出征,在战场上,隋军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经过多次激烈战斗,最终击败了吐谷浑,成功征服了这片土地。战后,杨广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个郡,实行郡县制管理,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吐谷浑设置正式行政区。此举不仅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还震服了西域各国,使得它们纷纷向隋朝朝贡,巩固了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 。
然而,杨广的军事野心并未就此满足,他将目光投向了东北的高句丽。高句丽位于辽东半岛,地势险要,民风剽悍,对隋朝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从大业八年(612 年)到大业十年(614 年),杨广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
第一次征讨,杨广亲率百万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然而,由于高句丽地势险要,加上隋军长途跋涉,士气低落,最终在辽东半岛的辽河附近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但杨广不甘心失败,大业九年(613 年),他再次率领大军征讨高句丽。这次他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战略,先攻打高句丽的附属国百济和新罗,削弱高句丽的实力。然而,战争持续时间过长,隋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就在隋军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国内却发生了杨玄感叛乱,杨广不得不匆忙退兵。
大业十年(614 年),杨广在短短一年后再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此时,隋朝国内局势已经相当不稳,甚至是混乱迭生,但杨广依旧信心十足,他想借此转移视线,利用外部矛盾来解决内部矛盾。隋军继续水陆并进,但这次有了大量逃亡者,甚至有人故意违反规定,让自己深陷大牢也不愿意奔赴战场。尽管来护儿率领的水军取得了一些胜利,进逼平壤城下,但高句丽王高元深感恐惧,权衡本方实力之后,遣使向杨广上表请降。杨广认为总算是挣回了些脸面,于是下令让隋军停止攻击,接受高元的投降 。
三征高句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隋朝的军事实力和杨广的决心,但最终未能彻底征服高句丽。这场战争不仅使得隋朝的国力遭受了空前的损失,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在战争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杨广在位期间,其奢侈和暴虐的行为令人咋舌。他的每一次巡游江都,都堪称一场奢华的盛宴,却也是百姓的灾难。大业元年(605 年),他第一次巡游江都,下令建造龙舟、楼船等大小船只数千艘 。他所乘坐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建筑,最上一层是正殿和内殿,中间两层是金碧辉煌的房间,共计一百二十间,最下一层是内侍、宦官居住的地方。为了拉动龙舟船队,他动用民夫达八万多人,仅他所乘的龙舟就需要 1080 个民夫拖拽前进。龙舟船队延绵二百余里,当第一艘船出发五十多天后,最后一艘船才从洛阳出发 。船队所到之处,方圆五百里内的百姓都必须进献食物,这些食物往往极为丰盛,吃不完的就直接倒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除了巡游,杨广还热衷于大兴宫殿。他在洛阳修建了显仁宫,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修建了江都宫、临江宫等多座宫殿。这些宫殿的建造规模宏大,装饰极为奢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建造显仁宫,他下令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采集奇材异石,又用海内的奇珍异兽和嘉木异草充实宫殿,殿内陈设极端华丽。据史书记载,修建这些宫殿时,“役丁死者什四五”,无数百姓在沉重的劳役中丧生。
杨广的暴政还体现在他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上。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庞大的军事开支,他不断增加赋税,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修建大运河、长城以及各种宫殿的过程中,他征发了大量的民夫,这些民夫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还要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许多人因此累死、饿死或病死。《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这正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残酷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绝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大业七年(611 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发动起义,他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百姓反抗隋朝的统治,“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这首充满悲愤的歌谣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此后,各地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其中以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最为强大 。这些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杨广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反而继续沉迷于自己的享乐之中。他在江都修建了更加豪华的宫殿,整日与妃嫔、大臣们饮酒作乐,对国家的命运置若罔闻。在他的统治下,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官员们贪污成风,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达到了顶点。最终,在大业十四年(618 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政变,杨广被缢杀,隋朝也随之灭亡,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一统王朝,仅仅存在了 38 年,就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
杨广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矛盾。他的功绩和过错都极为显著,犹如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了隋朝的命运,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功绩方面来看,杨广堪称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开创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使得社会阶层能够流动起来,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一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才选拔制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下令修建的大运河,贯通了南北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隋朝对全国的控制,其对后世经济格局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他营建东都洛阳,使洛阳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进一步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在军事上,他亲征吐谷浑,征服了这片土地,设置郡县,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让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他的这些举措,无论是对隋朝当时的发展,还是对后世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然而,杨广的过错同样不容忽视。他的暴政和急功近利,给隋朝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长城、大运河等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们承受着沉重的劳役和赋税负担,生活苦不堪言。他的三次征伐高句丽,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反而使隋朝的国力遭受了空前的损失,百姓的生活陷入了绝境,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导致隋朝走向灭亡。他的奢侈和暴虐,使得他失去了民心,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
那么,为什么外国人会将杨广评为影响中国第一人呢?这可能与他们的评价视角和标准有关。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杨广的一些举措,如修建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就具有开创性和变革性,在世界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们可能更注重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评价杨广,而相对忽略了他在统治过程中对百姓造成的伤害。但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评价中,更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对百姓的关怀,杨广的暴政和昏庸行为使得他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被视为亡国之君和暴君的代表。
杨广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他的功绩和过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君主,不仅要有雄才大略,还要有仁爱之心,懂得体恤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古人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杨广的悲剧,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杨广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史诗。他以非凡的才华和雄心壮志登上历史舞台,试图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帝国。他的文治武功,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开创科举制、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疆拓土等,这些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然而,他的急功近利和残暴统治,却让他失去了民心,将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奢侈浪费、滥用民力,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的灭亡。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统治者的决策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成败,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福祉。
杨广的功过,也为后世的王朝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唐朝在建立之后,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实行均田制、减轻赋税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开创了 “贞观之治” 和 “开元盛世” 的繁荣局面。同时,唐朝也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评价杨广这样的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好” 或 “坏” 来定义。历史是复杂的,人物也是多面的。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影响,才能做出更加准确和公正的评价。正如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杨广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争议和悲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在今天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方向,避免重蹈覆辙。
2025-07-16 13:30:14
2025-07-16 13:27:59
2025-07-16 13:25:44
2025-07-16 13:23:29
2025-07-16 13:21:15
2025-07-16 13:19:00
2025-07-14 19:10:39
2025-07-14 19:08:24
2025-07-14 19:06:10
2025-07-14 19:03:55
2025-07-14 19:01:40
2025-07-14 18:59:25
2025-07-14 18:57:10
2025-07-14 18:54:55
2025-07-14 18:52:43
2025-07-14 18:50:25
2025-07-14 12:50:41
2025-07-14 12:48:26
2025-07-14 12:46:11
2025-07-14 12: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