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嫁人翻身?张馨予的“黑红”之路
2025-09-12 07:14:27
中美关系不可能、不允许发展成“冷战”,美国提新概念:中美共存
11月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的访谈节目中谈及中国,称美中关系“不是新冷战”,美国不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而是想与中国“共存”(coexistence),同时进行制度竞争。沙利文的表态说明,美国已经开始逐步放弃通过接触、施压改变中国政治制度的幻想。
事实上,这并不是拜登内阁首次提及要与中国“共存”。早在今年10月,中美苏黎世会晤两日前,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就拜登政府处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方式发表演讲,她在讲话中提出了“再挂钩”(re-coupling)和“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等新措辞,引发关注。这与特朗普3年前对华发动“贸易战”后,单方面再三要求两国经贸“脱钩”的论调大有不同。
由此可见,虽然与中国“共存”首先出现在经贸领域,但是随着拜登内阁层面对中美关系认识的深入,这一概念已然渗透进了中美战略博弈之中。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中美“共存”将是常态。
11月2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一篇文章称,冷战思维只会禁锢美国对华政策。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一种新的观点正在华盛顿的一些政客和决策者中广泛传播——美国正在与中国进行“冷战”。这是一个糟糕的观点,对历史不利,对政治不利,对我们的未来不利。拜登的行动表明,他与中国打交道的战略可能确实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这种思维把我们的思想禁锢在传统的二维博弈模式中。但是,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是一场三维博弈,与中国的这场三维博弈以力量分布在各个层面为特点,包括军事、经济和社会,不仅仅只有一个层面。如果我们继续玩二维博弈,我们就会输。“冷战”这样的词语是思维、工具的外在表达,如果给中美竞争扣上这样的“帽子”,就会引导双方朝着这一方向行动。
事实上,当前中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博弈并不与当年“美苏争霸”完全相同,中美关系不可能、也不允许发展成“冷战”。一方面,中美在贸易、投资、核控、气候、科技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利益交叉,呈现出相互依靠的态势,而当年“美苏争霸”两国几乎是处于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年美苏“冷战”得以长时间地持续是由于“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客观存在,两大阵营边界清晰且长时间对峙,而当前尽管拜登政府在努力拉拢传统盟友,以图建立“反华联盟”,但是截至目前专门针对中国的“反华同盟”还没有正式形成。客观上,不论是欧盟还是其他世界主要国家,对我国的经贸依赖度都很高,美国很难成功组建一支全面的“反华联盟”,除非美国愿意为这些国家的损失通通买单,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诚然,当前中美也存在着制度竞争、体制竞争,这与当年的“冷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当下的中美竞争与当年的“美苏争霸”完全不是一回事。
2025-09-12 07:14:27
2025-09-12 07:12:12
2025-09-12 07:09:57
2025-09-12 07:05:27
2025-09-12 07:03:13
2025-09-12 07:00:58
2025-09-12 00:18:28
2025-09-12 00:16:13
2025-09-12 00:13:58
2025-09-12 00:11:43
2025-09-12 00:09:28
2025-09-12 00:07:14
2025-09-12 00:04:59
2025-09-12 00:02:44
2025-09-12 00:00:29
2025-09-11 23:58:14
2025-09-11 17:06:58
2025-09-11 17:04:43
2025-09-11 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