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悬崖》,才懂任长春这一举动,早已揭示他的死并不无辜
2025-10-16 18:01:56
称霸日本,至今颇具争议的倭寇,汪直
汪直,弘治十四年出生于徽州歙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因不甘于土里刨食的生活,汪直从小就和乡里的地痞无赖厮混于市井之间。不过汪直气运远不如那个和他同名的权阉,几十年下来依然无法出人头地,穷得叮当响。
嘉靖十九年,三十九岁的汪直觉得不能再这么虚耗生命了,就和自己的几个同乡一起去广东投身了当时最赚钱的营生 – 走私。

日本平户的汪直铜像
由于明朝执行严格的海禁,不允许民间与外洋互通,这导致明朝的对外贸易相对于宋、元时期急剧萎缩。但是皇朝对于贸易的需求没有伴随海禁而消失,所以贸易走私就成了皇朝上下人尽皆知的大肥肉。
汪直仿佛天生就擅长海上贸易,很快就赚得第一桶金并开始造船建立自己的队伍,并以日本和明朝为中心,开始经营自己的商贸网络。
嘉靖十九年, 时海禁尚弛, 直与叶宗满等之广东 ,造巨舰 ,将带硝黄、丝绵等违禁物, 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 往来互市者五六年, 致富不赀。
《借月山房汇钞·汪直传》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汪直急需建立一个安全的贸易基地。把这个基地放在明朝那自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汪直就把目光投向仍处于战国时期的日本。嘉靖二十一年,汪直与日本大名松浦隆信牵手合作。
松浦隆信提供土地(肥前国的平户岛)和人力,汪直则通过贸易在经济上反哺松浦隆信。除此之外汪直还看中了一点,由于战乱日本有大量的落魄浪人,汪直可以就近招募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
这里说点题外话,汪直除了给松浦隆信以及与他合作的其他大名带来经济利益,他还给日本带去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物件 -- 火枪。在日本建立基地的第二年,汪直带了几名葡萄牙人去种子岛贸易,正式将火绳枪(日本称其为铁炮)传入了日本。

火枪在日本很快就盛行起来,并成为了当时日本各大诸侯军队的主要武器。这种新式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日本战国胶着的局势,也助推了日本战国时期的结束。可以说汪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日本历史的进程。
嘉靖二十四年汪直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了当时东南沿海最大的倭寇团伙 -- 许栋集团。汪直在许栋手下任掌柜,主要负责与佛朗基人联系以及江浙地区的走私贸易。这一时期通过内地商人的引荐,汪直和明朝地方官员开始建立联系,生意也越做越大。
不过好景不长,嘉靖二十六年新上任的浙江巡抚朱纨严格执行海禁,并练兵进剿各倭寇团伙。嘉靖二十七年许栋集团遭到了朱纨的痛击,双屿岛基地被明军攻陷,许栋集团几乎是全军覆灭。
许栋集团的覆灭对于汪直来说却又是一个机会,因为他的大本营在日本,所以汪直成为了许栋集团中损失最小的一个派系。汪直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很快他就收拢其余各派系残余势力,组建了新的倭寇团伙 -- 汪直集团。
汪直当上老大没多久,又迎来一个“好消息”。朱纨严格的海禁惹怒了沿海靠走私吃饭的官员、海商、海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朱纨很快就被斗争下岗治罪,不久后为免受刑狱之辱朱纨服毒自杀。此后明朝东南沿海的海禁政策再次转为宽松。
纨闻之,慷慨流涕曰:“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制圹志,作绝命词,仰药死。
《明史·朱纨传》
在汪直之前,很多盗匪、倭寇团伙是能走私则走私、能劫掠则劫掠。汪直则认为靠抢没有前途,只有稳定的贸易才能做大做强。而稳定的贸易离不开明朝朝廷的同意和支持,因此汪直决定从两个方面来讨好朝廷。
第一个方面就很简单了,通过海商和明朝地方的官员们搭上关系,给予他们一些利益分润或者贿赂,利用他们的权势为自己的“走私贸易”创造保护伞。另一个方面就是积极主动地向朝廷“表忠心”。
汪直广招亡命之徒入自己的队伍,除了严格训练并重金去武装外,日常也是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纪律条令,简单来说汪直组建了一支军队。汪直利用这支军队帮助明朝打击和剿灭沿海的海匪、倭寇团伙。

除了“表忠心” 之外,这么做还可以剪除异己势力,确立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并独占走私贸易渠道。实际上就算是撇开这些因素,汪直也需要清剿海匪、倭寇,因为贸易本身就需要和平。
汪直的双管齐下,让不少倭寇放下刀枪变身为“海商”,浙江沿海局势也趋于平静。并且浙江沿海的府衙基本都默许了汪直的“走私”。在这种环境下汪直重建了双屿岛基地,他的部下甚至可以公开的在苏州、杭州等地进行买卖,当地百姓则争相把子女送到汪直的船队中当工。
虽然汪直非常想和朝廷合作,但是明朝朝廷在海外贸易这个问题上分歧严重、斗争也异常的激烈。提督浙江军务的王忬就不想跟汪直合作,他派遣总兵俞大猷偷袭沥港欲围歼汪直。汪直打不过“灭倭专家”俞大猷被迫逃往日本,双屿岛与沥港也相继覆灭。
此战让浙江的海上贸易网络遭受重创,以此为生的不少“海商”又重新化身为倭寇。加上汪直败走日本,失去了一股重要的打压势力,东南沿海的倭患又开始泛滥。对于明朝和汪直而言,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不过逃往日本的汪直倒不落魄,一是他仍然掌控着很多贸易网络,二是虽然他打不过明军,但是他的军队能轻松制服日本的大名。他在日本占了一块地盘继续经营海上贸易的同时还自封为王,好不快活。
据萨摩洲之松津浦,僭号曰宋,自称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号。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
田汝成《汪直传》
注:不少人认为萨摩洲松津浦为肥前国平户岛的误传。
虽然在日本能占地为王,但是当时整个东亚的贸易中心还是明朝,因此汪直仍然想找机会和明朝合作。这次他换了一个方法,学蒙古人以武力胁迫明朝。汪直借助自己的船队优势组织、鼓动大量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展开袭扰,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朝廷招安,开港通市并给予他贸易的权力。
汪直的策略实际效果不错,朝廷撤掉了强硬的王忬,任命胡宗宪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胡宗宪明白光剿倭寇并没什么作用,因为倭寇寄生于走私,不放开贸易遏制走私,倭寇会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又长一茬。
在胡宗宪看来,既然一时之间不能剔除倭寇滋生的土壤,那不如让一个相对“守规矩”的人来控制倭寇。因此胡宗宪也想招安汪直,很快两人就搭上了线,而且谈妥了“招安”的条件 -- 汪直率队向明朝投降称臣,并负责打击倭寇;胡宗宪许诺给予汪直“海上互市”也就是贸易权。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胡宗宪的许诺只是他个人的许诺并不代表朝廷。虽说封疆大吏在很多事情上有独专的权力,但这更多的是指其封疆的内部事务。“海上互市”这明显超出了总督的职权范围,胡宗宪根本就承诺不了。
汪直如果在明朝官场滚打过就会很清楚,胡宗宪在这个事情说话根本就不算数,某些情况下他甚至都不会也不敢承认他说过。胡宗宪是想先把汪直忽悠上岸再说,汪直却并不明白这一点,结果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嘉靖三十六年,汪直在舟山登岸并到定海关向胡宗宪投降。看似双方将迎来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很快就把事儿给搅黄了。
王本固的官很小(巡按御史只是七品),但是他的职权却非常大“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严格来说王本固权力比胡宗宪还大,胡宗宪见着他都得绕着走。
王本固对于倭患的看法很简单,抓一个杀一个,更关键的是王本固在是否放开贸易这件事情上并不认同胡宗宪的看法。见汪直主动送上门来,怎么可能放过?立即命人抓捕了汪直,并上疏朝廷要求给汪直定罪。
胡宗宪原本还要上疏为汪直求情,但是眼看着”通倭”的帽子飞过来,他也只好闭口不言了。汪直在狱中也不停地上疏自辩,自辩中他也再次说明彻底解决倭乱的方法。就是放开海禁,既可以为朝廷增加收入,又可以遏制走私,消除倭寇滋生的土壤。
汪直对于海外贸易的认知水平实际上远高于明朝朝廷,但也正是因为这点,他的辩解也变得毫无意义。经明世宗圣裁,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被斩首于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汪直死后倭寇们群龙无首,又纷纷展开了对东南沿海的掠抢,明朝也进入了倭乱最为严重的阶段。

胡宗宪许汪直以不死,其后议论汹汹,遂不敢坚请。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则岑港、柯梅之师可无经岁,而闽、广、江北亦不至顿甲苦战也。
《国榷》
后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十多年的苦战,明朝的倭患依旧没有被铲除,只能说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罢了。真正对倭患造成根本性打击的是明朝在福建月港重新开市,以及日本结束战国纷争之后也开始禁海了。
滋生的土壤被削弱,倭寇的源头之一也被掐断,这让明朝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摆脱了缠绕自身近二百年的祸乱。但是相同的问题依旧存在,因为明朝并没有完全放开贸易,走私的土壤依旧肥沃。滋生其上的毒草还是会困扰明朝,郑成功的父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25-10-16 18:01:56
2025-10-16 17:59:42
2025-10-16 17:57:27
2025-10-16 17:55:12
2025-10-16 17:52:57
2025-10-16 17:50:42
2025-10-16 17:48:27
2025-10-16 17:46:13
2025-10-16 17:43:58
2025-10-16 17:41:43
2025-10-16 12:16:28
2025-10-16 12:14:13
2025-10-16 12:11:58
2025-10-16 12:09:43
2025-10-16 12:07:28
2025-10-16 12:05:13
2025-10-16 12:02:58
2025-10-16 12:00:43
2025-10-16 11:58:28
2025-10-16 11: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