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的《万爱千恩》比《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更适合春晚的舞台
2025-04-27 09:03:11
上海博物馆八大镇馆之宝;你知道几个?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址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大克鼎
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西周大克鼎器壁厚实,形制雄伟。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波曲纹的出现打破了兽面纹的对称规律,摆脱了长期以来青铜器纹饰的静态装饰。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应的龙纹
西周大鼎雄伟凝重的造型,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达到巅峰的历史见证。西周大克鼎铭文的格式、体例,以及铸刻方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的铭文是按照墨书原本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此铭文为中晚期青铜器金文的典范
晋侯稣钟
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
西周晋侯苏钟,旧称晋侯稣钟。全套钟共十六件,可分为两组,每组八件。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编钟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晋侯稣编钟的铭文,是现今第一次发现将近3000年前西周的器物所刻的铭文。编钟发现之后,专家们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山西人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晋侯稣编钟铭文,也成为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
高逸图卷
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
《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是唐代孙位创作的一幅彩色绢本人物画。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所剩四贤,一为好老庄学说,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涛,旁有童子将琴奉上。一位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旁有童子抱书卷。一为写《酒德颂》的刘伶,回顾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一为饮酒放浪,惯作青白眼的阮籍,旁有童子奉上方斗。四贤的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物作补充,丰富其个性特征。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而点缀的木石已用皴染,则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书画中的瑰宝。
苦筍帖卷
纵 25.1 厘米,横 12厘米
唐代 怀素 苦笋帖卷,帖心纵 25.1 厘米,横 12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苦笋帖》,从文句上看似为一通手札,上款已失。虽寥寥14字,却字字珠玑,神采焕发,最充分地表现了怀素草书的艺术特点。怀素的草书多用连笔连字,此帖第二行“乃可托来怀素白”七字,连笔连字一挥而成,自有奔流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怀素用笔偏向瘦劲,结体疏放,有纵拔之姿,参差历落,呈现一派飞动景象,骤雨旋风,气势磅礴。在笔法上,怀素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引入草书,线条圆转活脱而刚劲矫健,回笔藏锋,显示了他那巨大的创作魄力,真是功力深厚,技法精熟,锋正字圆,超妙入神。 《苦笋帖》前有清代乾隆皇帝题签和引首,帖后有历代收藏题跋,并有宋、明、清历代收藏家鉴赏印数十方。
子仲姜盘
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
春秋子仲姜盘,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转。值得注意的是,其装饰所刻画的龙、虎、水禽等图案与西周时期的礼器风格有很大不同,由狰狞变得调皮可爱,继承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玩器”的风格,可以说其标志着春秋早期一种新的礼器文化风格的正式形成。
春秋早期是青铜铸造技术停滞或退步的时期,子仲姜盘的铸造技术,体现了这个时代鲜为人知的新的技术高度现存无数的商周铜器中难有其匹,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奇物。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
此瓶釉色纯白匀净,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蝠桃纹装饰,桃枝遒劲盘亘,枝头硕桃累累,结果八枚,枝梢点缀或粉或白的桃花。树叶阴阳向背,叶片纤细柔和,多转折卷曲,枝干穿插交错,虚实得当,疏密有致。叶片、枝干和圆形桃果看似随意组合,实则匠心独具,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画面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枝叶间饰两只瑞蝠,展翅翻飞,在绿叶的衬托下,极富生趣,一幅丰收喜庆的场景跃入眼帘。"蝠"是"福"之谐音,而桃则是象征"寿"之图案,合之寓意"福寿双全"。雍正朝万寿节用瓷多绘有如福、葫芦、寿桃、松鹤等含祝寿寓意的题材纹饰,故有推测此瓶是为帝后祝寿之用
粉彩是在清代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始于康熙晚期,完美而盛行于雍正时期。粉彩出现后便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清代釉上彩的主流。粉彩瓷器以雍正、乾隆两朝制品最为精美,乾隆粉彩主要以造型变化多姿、色彩艳丽富贵、装饰新颖令人叹为观止,雍正粉彩则以胎洁釉润、造型秀丽、色彩柔丽、图案典雅而更胜一筹。
此件珍品系张永珍女士于拍卖会高价竞得,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拍卖之前,此瓶被前任拥有者当作灯座使用,长达四十年之久。万幸的是没有损坏,为世间保存了一件绝无仅有的珍品
商鞅方升
通长 18.7厘米,内口长 12.5厘米,宽 7厘米,高 2.3厘米,容积 202.15立方厘米
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战国商鞅方升是文史界国家重量级文物,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古代量器流传者为数不多,且大都是民间使用之器,战国商鞅方升是与重大历史改革相关联的国家统一颁发的标准器,是秦统一六国后以商鞅所造量器为标准器具,此器是研究秦国量制的极重要的资料
战国商鞅方升前后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它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高10.8cm,口纵23.3cm,口横32.2cm,足径11.4cm
越窑瓷器的釉色特征是青中略微带黄,人称艾色(如针灸所用艾草的颜色)。后来逐渐变化,如清水般的湖绿色成为越窑瓷器中最美的颜色。至于秘色瓷的生产则为越窑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越瓷有着莹润的釉色和坚硬的胎质,故陆羽称赞它是“类玉”、“类冰”,是“天下第一”;诗人徐夤则将越窑明净青翠的釉色比作“嫩花涵露”。
这是一件传世瓷器中造型独具一格的越窑青瓷碗。器形规整,丰满硕大,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质细腻,釉色匀润,青中闪黄,润泽如玉。早在唐代,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造了许多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这件海棠式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2025-04-27 09:03:11
2025-04-26 18:38:57
2025-04-26 18:36:43
2025-04-26 18:34:27
2025-04-26 18:32:13
2025-04-26 18:29:58
2025-04-26 18:27:44
2025-04-26 18:25:28
2025-04-26 18:23:14
2025-04-26 18:20:59
2025-04-26 18:18:45
2025-04-26 14:08:45
2025-04-26 14:06:31
2025-04-26 14:04:16
2025-04-26 14:02:01
2025-04-26 13:59:46
2025-04-26 13:57:31
2025-04-26 13:55:17
2025-04-26 13:53:02
2025-04-26 13:50:48